发布时间:2025-02-05 20:00:56
仡佬族故里建筑甘兰楼
每个地方的生活状况都会受到地域和人文环境的影响。比如黄土高原的民居是窑洞、蒙古包,仡佬族的民居是干巴。甘兰建筑是仡佬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仡佬族甘兰建筑有什么特点?仡佬族为什么要在家里建一个干栅栏?让我们看一看。
酒吧是一种木质地板建筑。南方有些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暖。为了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我们的祖先建造了干燥的栅栏房屋。
这种木屋一般由几根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形成底架,比地面高。底部框架通过打桩建造。木桩做好以后,把梁放在上部框架上,然后铺设楼板,再把梁架和屋顶架设在楼板上,形成一个空框架的建筑。
干燥的围栏建筑不仅可以防蛇、防虫、防动物,还可以防潮。下面也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在使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干式房屋是指建造在地面以上的木柱底架上的房屋。具体施工方法是以直立木桩为基础,木桩上竖立0号竹龙骨作为支撑楼板悬挂的基础。然后在地基上竖起木柱和木梁,搭建框架状的围栏和屋顶,用树皮茅草或竹条或草泥填充木柱和木梁。
甘兰风格的房子在中国的古籍中也被称为甘兰、高栏、盖兰和盖兰,现代日本人称之为高床。考古和民族志中见到的水上房屋或栅栏房屋属于甘兰式房屋。
文学和传说的巢被认为是甘兰宫最早的前身。
干式围栏房的主要作用是将房屋与地面隔离,从而达到有效防潮的目的。
此外,根据民族学材料,它仍然具有有效地利用一个空房间和一个房间用于各种目的的效果。例如,在现代,四川平武县王霸藏族乡的白马人用木栅栏建造房屋。这些房子分为上下两层。按照白马人的习俗,下层用来养牲畜,上层用来住人。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我们也可以看到白马人建造带围栏的房屋的例子。
白马人自称是古代氏族的后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地区甘兰式的生活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根据考古发现,甘兰已知最早的住宅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甘兰住宅。
河姆渡出土的甘兰民居面积大,规模大。可修复的8号、10号、12号、13号木排桩可能属于一组拉长的建筑。根据现有10排桩的分布长度分析,这组建筑至少有23米长。从第8排桩到第12排桩的距离为6.4m,表明该组建筑的深度约为7m。
12至13号桩之间1.3m的距离形成了这组建筑的前廊。根据这一修复,河姆渡群遗址是一个长房子,有一个前廊和一堵墙。其施工方法采用了先进技术,如梁头榫和柱窝、角柱窝、柱头、柱脚榫、带小钉孔的榫、方木插片、格子、企口板等。
河姆渡式干栏民居在新石器时代江浙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如浙江的钱杨山、桐乡的罗家角、江苏丹阳的香草河、吴兴的梅艳等。
这种干栏杆住宅在云南剑川海入口处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发现。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长脊短檐陶制干栏屋模型,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流行干栏生活习俗的重要佐证。
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遗址西周早期发现的大型木结构建筑表明,夏商周时期的干栏建筑和生活习俗仍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兰建筑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古代在南方百越民族居住区非常流行。这种建筑主要由竹子和木头制成。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堆放动物和杂物,上层住人。
这种建筑适合住在多雨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相对偏远的壮族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民族也有干栏,但受中国建筑和佛教建筑的影响更大。